
书籍摘要:
书籍目录:
“国仁文丛”(Green Thesis)总序
—、释义之意
二、文丛之众
目录
·序言· 中国“去依附”靠的是亿万农民
一、理解如何“去依附”才能“读懂中国”
二、亿万农民救中国
(一)1949年土改①——亿万农民化解国初危机
(二)1979年的“二次土改”——亿万农民第二次救中国
(三)21世纪初——亿万农民第三次救中国
三、致谢
·第一章· 概述: “土改红利”>“旧危机+新危机”
·第二章· 导论: “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的危机解读
·第三章· 背景: 民国危机与解放区折实货币
一、从白银危机到法币危机
专栏1 美国《白银收购法案》的出台与实施
二、民国时期的各类纸币斗争与高通胀
专栏2 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币
三、“物资本位”货币体系的解放区实践
专栏3 “物资本位”的抗币在山东根据地的实践
专栏4 1940年后陕甘宁边区财政困难与货币增发
专栏5 1944—1945年陕甘宁边区如何恢复币值稳定
·第四章· 危机: 财政赤字、通胀危机与土地革命
一、人民币诞生:危机的终结还是延续?
专栏6 建国初期的财政赤字压力
专栏7 建国初期的四次人民币贬值
二、人民币“维稳”:“物资本位”破解纸币危机
(一)增发主权货币增强实物调配能力
专栏8 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财经工作制度化统一体系的形成
(二)全国调集物资打赢货币“淮海战役”
专栏9 上海“银圆之战”
专栏10 应对第三次人民币贬值风潮——“米棉之战”
(三)“三折实”为人民币赋予实物信用
专栏11 新中国第一期公债发行始末
专栏12 “包下来”政策的背景
专栏13 折实储蓄的推行
专栏14 民国时期农业生产与农户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三、土地财产重新分配和农村组织化建设降低征粮成本
专栏15 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的征粮与匪患
专栏16 东北地区公营商业的发展
四、有组织地投入劳动力进行水利建设
专栏17 中国水利建设中的劳动力动员——以几个大型水利工程为例
专栏18 中国大规模使用劳动力进行基本建设的最初经验
专栏19 1949—1952年各地“以工代赈”的实践
五、货币下乡并沉淀,农村成为增发货币的吸纳场
·第五章· 演化: 私人原始资本积累与城乡二元结构下工业品下乡
一、治理高通胀后的城乡经济疲软
二、城乡市场交流的成就与受到的限制
专栏20 中央关于召开土产会议推销土产的指示
专栏21 1950—1952年各级物资交流大会的成效
专栏22 “铁犁”折射出的城市生产的支农工业品难以下乡的问题
三、价格“剪刀差”的政策悖论
专栏23 土改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增长
专栏24 建国初期工农产品比价政策的调整
四、资本原始积累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分析
·第六章· 转型: 政府逆周期调节、国家资本崛起与“三反”“五反”
—、第一次逆周期调节
专栏25 帮助上海工商业解困开“加工订货”之先河
二、抗美援朝与“三反”“五反”
专栏26 “三反”“五反”运动始末
专栏27 “三反”“五反”运动之前民族资本原始积累制度成本的主要表现
三、第二次逆周期调节
四、国家资本的初步壮大
·第七章· 结语: 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释义之意
二、文丛之众
目录
·序言· 中国“去依附”靠的是亿万农民
一、理解如何“去依附”才能“读懂中国”
二、亿万农民救中国
(一)1949年土改①——亿万农民化解国初危机
(二)1979年的“二次土改”——亿万农民第二次救中国
(三)21世纪初——亿万农民第三次救中国
三、致谢
·第一章· 概述: “土改红利”>“旧危机+新危机”
·第二章· 导论: “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的危机解读
·第三章· 背景: 民国危机与解放区折实货币
一、从白银危机到法币危机
专栏1 美国《白银收购法案》的出台与实施
二、民国时期的各类纸币斗争与高通胀
专栏2 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币
三、“物资本位”货币体系的解放区实践
专栏3 “物资本位”的抗币在山东根据地的实践
专栏4 1940年后陕甘宁边区财政困难与货币增发
专栏5 1944—1945年陕甘宁边区如何恢复币值稳定
·第四章· 危机: 财政赤字、通胀危机与土地革命
一、人民币诞生:危机的终结还是延续?
专栏6 建国初期的财政赤字压力
专栏7 建国初期的四次人民币贬值
二、人民币“维稳”:“物资本位”破解纸币危机
(一)增发主权货币增强实物调配能力
专栏8 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财经工作制度化统一体系的形成
(二)全国调集物资打赢货币“淮海战役”
专栏9 上海“银圆之战”
专栏10 应对第三次人民币贬值风潮——“米棉之战”
(三)“三折实”为人民币赋予实物信用
专栏11 新中国第一期公债发行始末
专栏12 “包下来”政策的背景
专栏13 折实储蓄的推行
专栏14 民国时期农业生产与农户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三、土地财产重新分配和农村组织化建设降低征粮成本
专栏15 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的征粮与匪患
专栏16 东北地区公营商业的发展
四、有组织地投入劳动力进行水利建设
专栏17 中国水利建设中的劳动力动员——以几个大型水利工程为例
专栏18 中国大规模使用劳动力进行基本建设的最初经验
专栏19 1949—1952年各地“以工代赈”的实践
五、货币下乡并沉淀,农村成为增发货币的吸纳场
·第五章· 演化: 私人原始资本积累与城乡二元结构下工业品下乡
一、治理高通胀后的城乡经济疲软
二、城乡市场交流的成就与受到的限制
专栏20 中央关于召开土产会议推销土产的指示
专栏21 1950—1952年各级物资交流大会的成效
专栏22 “铁犁”折射出的城市生产的支农工业品难以下乡的问题
三、价格“剪刀差”的政策悖论
专栏23 土改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增长
专栏24 建国初期工农产品比价政策的调整
四、资本原始积累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分析
·第六章· 转型: 政府逆周期调节、国家资本崛起与“三反”“五反”
—、第一次逆周期调节
专栏25 帮助上海工商业解困开“加工订货”之先河
二、抗美援朝与“三反”“五反”
专栏26 “三反”“五反”运动始末
专栏27 “三反”“五反”运动之前民族资本原始积累制度成本的主要表现
三、第二次逆周期调节
四、国家资本的初步壮大
·第七章· 结语: 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 版权声明
本站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 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自觉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您喜欢该资料 请支持正版!
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自觉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您喜欢该资料 请支持正版!
THE END